|咨询电话

027-85516152 (工作日日间)
15327190618 (夜间节假日)

科室动态

News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室动态

室内也会中暑?别让“安全区”变“危险区”

发布时间:2025-07-09 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本站编辑
字号:

室内也会中暑?别让“安全区”变“危险区”

医生提醒,高温天可别舍不得开空调

 

高温天气,室内温度过高,湿度上升,长期待在室内的老年人务必警惕热射病,要注意使用空调降温并经常开窗通风。

近日多地出现高温天气,全国地开启了“蒸烤模式”,热射病患者激增不少人中招。

 

酷暑之下

“热得要命”可不是开玩笑

什么是热射病?

又该如何科学防治?

一起get

 

1什么是中暑?

答:中暑是指人在高温条件下,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 功能发生障碍,汗腺功能发生衰竭、水及电解质代谢情况紊乱而 造成的代谢失常综合症。

2什么是热射病?

答:热射病通俗来讲就是重症中暑,主要暴露于热环境和/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,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,以核心温度升高40℃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,热量积蓄在脏器及肌肉组织,引起皮肤干燥、肌肉温度升高等症状,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,出现局部肌肉痉挛、高热、无汗、口干、精神状态改变及昏迷、血压升高、呼吸困难甚至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。

3什么是热浪?

答:热浪是指天气持续保持过度的炎热,也可能伴随很高的湿度。我国气象局规定,日最高温度超过35℃以上为高温。

中暑一般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

分类

主要症状

相对危险度

先兆中暑

恶心、头晕、头痛、出汗、耳鸣、面色潮红等

轻度中暑

呕吐、眩晕

★★

重度

中暑

热痉挛

腿抽筋

★★

热衰竭

一过性血压下降、心率增快、出现晕厥等

★★★

热射病

神志不清、可能会有抽搐、昏迷等

★★★★★

 

 

两类高危人群,两种发病模式

  1. 经典型热射病:常见于年老体弱者、婴幼儿、慢性病患者,多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安静发病(如闷热的房间、未开空调的车内)。
  2. 劳力型热射病:常见于户外工作者、运动员、军训学员,因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产热剧增,发病更急、死亡率更高

 

老年人热射病的几个认知误区

误区一腋温不高不存在热射病

平时我们测的是腋下温度,腋温不能代表核心温度,因此腋温不高不能排除热射病。

误区二呆在屋内就不会发生热射病

热射病不仅仅发生于室外,老年人呆在家中没有外出但在高温、高湿、不通风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热射病。

误区三体温升高需应用泰诺林、阿司匹林等药物退热

热射病早期快速降温不能应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退热药物,因为热射病早期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,且药物可进一步加重水电解质紊乱,也可能增加肝脏毒性。

 

老年人往往存在体温调节功能受损、多种基础疾病、可能的免疫功能障碍等,若防护不当容易发生热射病。

如何鉴别诊断

 对于热射病,出现高热、虚脱、意识障碍时,可与多种疾病症状相似,需注意鉴别。

中枢神经系统疾病

 包括有脑血管病(如脑出血、脑梗死、蛛网膜下腔出血等)、脑炎、脑膜炎、癫痫等。可表现为意识障碍、高热、头疼、抽搐等症状,但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及剧烈体力活动无关,通过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。

感染性疾病

 感染性休克、多器官功能损害等疾病表现与重症中暑类似,但前者一般有感染病灶、感染指标异常及影像学改变等,而后者发病与环境因素及剧烈体力活动有关,需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、查体等加以鉴别。

代谢障碍性疾病

 如低血糖昏迷、高渗昏迷、肝性脑病、尿毒症性脑病等,此类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,但一般无高热症状,短期内通常无多器官损害,如迅速纠正原发疾病,症状多可缓解。

恶性高热

 是由常规麻醉用药引起围手术期死亡的遗传性疾病。患者平时无异常表现,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(如氟烷、安氟醚、异氟醚等)和去极化肌松药(琥珀酰胆碱)后出现骨骼肌强直性收缩,导致体温持续快速增高,体温增高难以控制,最终可导致患者死亡。一般通过病史可予以鉴别。

 

警惕!这些信号是身体在呼救

前驱症状(容易被忽视)

头晕头痛、恶心呕吐、乏力多汗、口渴、肌肉酸痛、步态不稳;

体温可能轻度升高(38℃左右),但此时若及时处理,能避免恶化。

 

典型症状(必须立即抢救)

核心表现:体温超过40℃,皮肤灼热、干燥无汗(因汗腺衰竭)

神经系统异常: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昏迷、癫痫发作

其他危险信号:恶心呕吐加重、腹泻、酱油色尿(提示肌肉溶解)、心跳加快、呼吸困难

 

黄金急救法则:降温!降温!降温!

记住:热射病的抢救分秒必争,每拖延1分钟,死亡率就会飙升!

1.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:搬到阴凉通风处,解开衣物,避免包裹。

2. 快速物理降温(最关键!)

   用冷水喷洒全身(水温在1530℃配合以45℃热空气扇风维持皮肤温度在3033℃可有效防止血管收缩达到最大降温效果),或用湿毛巾、冰袋冷敷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(大血管走行处),但需谨防局部冻伤,并通过对局部皮肤按摩防止血管收缩

   有条件时,将患者浸泡在冷水浴缸中(水温20-25℃),同时按摩四肢促进散热;

   禁止用酒精擦身:酒精吸收快,可能导致中毒,尤其对儿童危险。

3. 拨打120,途中持续降温:降温同时呼叫急救,告知医生可能是热射病,让医院做好抢救准备。

4. 保持呼吸道通畅:若患者昏迷,将头偏向一侧,防止呕吐物窒息;若出现抽搐,不要强行按压肢体,避免骨折。

5. 禁忌行为:不要给昏迷者喂水、喝藿香正气水(含酒精,可能加重脱水),不要掐人中”“刮痧等方法耽误降温。

 

预防热射病:这五道防火墙必须筑牢

1. 高温时段躲着走

上午10点至下午4尽量避免户外活动,尤其是烈日下劳作;

户外工作者需安排间歇休息,每15-20分钟到阴凉处补水。

 

2. 补水狂灌白水,讲究科学喝

高温环境下,15-30分钟饮用100-200ml水(少量多次),可加少量盐(淡盐水)或运动饮料(补充电解质)

不要等口渴才喝(口渴时已轻度脱水),每日饮水量至少2-3升(根据活动量调整)

 

3. 穿衣、装备会散热

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(棉质最佳),戴宽檐帽、太阳镜,涂抹SPF30+防晒霜;

户外作业者可使用冰袖、降温马甲等装备,避免直接暴晒。

 

4. 特殊人群重点盯

家中老人、婴幼儿:老年人往往由于节俭或身体疾病原因不愿意使用空调,因此高温高湿、不通风环境下易发生热射病,建议居家时注意加强开窗通风、利用风扇降温,也可使用空调除湿功能降低室内湿度,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,避免脱水的发生及有关药物的使用,避免剧烈活动室内温度保持26-28℃),每日检查精神健康状态;

肥胖者、高血压/心脏病患者、服用抗抑郁药或利尿剂者:对高温更敏感,需格外注意。

 

5. 车内零滞留

绝对不要将儿童、宠物单独留在车内!即使车窗留缝,车内温度10分钟内可飙升至50℃以上,曾有多起儿童因车内滞留患热射病死亡的案例。

 

最后提醒:别把要命的高温小毛病

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%以上,即使抢救成功,也可能留下脑损伤、肾功能衰竭等后遗症。记住:当身边有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意识障碍、高热不退,不要犹豫,立刻按热射病急救!

 

这个夏天,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好防暑准备,别让成为威胁生命的杀手。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中暑先兆,及时降温休息,别硬扛!守护生命,从认识危险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