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咨询电话

027-85516152 (工作日日间)
15327190618 (夜间节假日)

科普知识

News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知识

头晕胸闷吐成喷泉,病根出在脑子里?

发布时间:2025-09-30 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本站编辑
字号:

头晕胸闷吐成喷泉,病根出在脑子里?

突然天旋地转、恶心反胃,甚至呕吐不止……头晕呕吐的滋味,不少人经历过。有人觉得是没睡好,有人以为是低血糖,但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重大健康隐患!

923日上午1125分,独居的王先生在工作时突感头晕,胸闷,心慌,抵达急诊科时大汗淋漓,精神萎靡,躺下不过短短十几分钟就呕吐成一道喷泉,急诊科张医生第一时间进行救治,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。

不完全统计,每年脑梗去世者高达200万脑梗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不断呈现年轻化的趋势

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一定要严防脑梗

  • 什么是脑梗

脑出血又称出血性脑卒中,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,主要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,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,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,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脑溢血。

 

  • 脑梗的前兆是什么,常见症状有哪些
  1. 突发头晕或眩晕

表现为突然天旋地转,站立不稳,甚至伴恶心呕吐,可能由脑部缺血影响前庭系统或小脑功能导致。

  1. 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

一侧手臂、腿部或面部突然无力、发麻,可能伴随“针刺感”例如:拿不住东西,走路拖步等,提示对侧区供血异常。

  1. 舌根发硬,语言障碍

突然说话含糊不清,词不达意,或无法听懂他人说话,严重时完全失语。

  1. 出现视力模糊,黑朦

单眼或双眼短暂性视力模糊、黑朦,或视野部分缺失(如眼前出现黑影遮挡),提示视网膜或枕叶视觉中枢缺血。

  1. 剧烈头痛

无明确诱因的突发剧烈头痛,可能伴随颈部僵硬,需警惕脑梗或出血性卒中。

  1. 平衡失调

走路时向一侧偏斜,无法走直线,或突然跌倒(排除低血糖或低血压),可能与小脑或脑干缺血相关。

  1. 口角歪斜

一侧嘴角下垂,或饮水时液体从嘴角漏出,提示面部神经受损,常见于脑干或大脑皮层缺血。

  1. 意识模糊或记忆丧失

突然不认识家人,忘记近期事件或反应迟钝,可能因为颞叶或海马区短暂缺血。

  1. 吞咽困难

进食时频繁呛咳、吞咽费力,甚至流涎,提示延髓或脑干功能受损。

  1. 不明显恶心呕吐

无明显胃肠道疾病的持续性呕吐恶心,可能因脑干或小脑缺血影响中枢。

 

发生以上任何情况,千万不要忽视,及时120,在急诊医生的帮助下处理患者,切不可擅自处理患者。

 

三、如何预防脑梗死?未患病和已患病者预防重点一样吗?

 

(一)一级预防(针对未患病者)相关问题

1. 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的人,控制指标到多少能降低脑梗风险?

答:高血压者需将血压控制在<140/90mmHg;高血脂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(LDL)控制在<2.6mmol/L;糖尿病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<7.0mmol/L。

2. 调整生活习惯对预防脑梗很重要,具体要做到哪些?

答:需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、过度劳累;戒烟限酒,将体重指数(BMI)保持在<24(BMI=体重(kg)÷身高(m)²);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游泳等。

 

(二)二级预防(针对已患病者)相关问题

1. 脑梗死患者长期服药,主要目的是什么?常用药物有哪些?

答:长期服药主要目的是降低复发风险,常用阿司匹林、他汀类药物。

2. 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,预防时需要额外注意什么?

答:房颤患者需规律服用抗凝药,以预防脑梗复发。

 

、脑梗死患者饮食上要注意什么

  1.  哪些食物需要限制摄入?

答:需限制“三高一盐”食物,即高油(如大鱼大肉、外卖)、高糖(如甜点、蛋糕)、高盐腌制食物(如咸鱼、烟熏肉)。高油会升高胆固醇、甘油三酯,增加血栓风险;高糖中的反式脂肪酸会加速血管病变;高盐会导致钠滞留、血压升高,易使动脉斑块脱落致病。

2. 怎样吃才能保证营养均衡,维护血管健康?

答:需多吃蔬果(每日蔬菜300-500g、水果200-350g)、全谷物,适量摄入鱼、禽、豆、蛋、奶等优质蛋白。

 

、脑梗死患者休息和活动该如何安排?

1. 每天需要保证多长时间睡眠?规律作息有什么作用?

答:每天需保证7-8小时睡眠,规律作息能让血管、神经得到修复。

2. 康复期什么时候开始活动比较合适?从哪些活动开始,要注意什么?

答:康复期建议发病1周内尽早启动活动,从床边坐起、慢走等轻量活动开始,逐渐增强强度,以促进功能恢复、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;需避免过度运动损伤肌肉。

 

提醒若遇到舌根发硬、语言障碍、血压异常、剧烈头痛等前兆,或手脚无力等发病表现,一定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!早识别、早救治,才能更好守护脑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