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咨询电话
一、什么是脑梗死,先搞懂这些基础问题
答:脑梗死医学上称缺血性脑卒中,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,缺血、缺氧导致脑组织软化或坏死的疾病,严重时可能引发猝死。
答:近年脑梗死呈现年轻化趋势,年轻人患病可能与发育性脑血管狭窄有关,这种情况会让血管腔逐渐变细甚至堵塞,容易滞留血栓引发疾病。
二、怎么识别脑梗死的前兆和发病表现?
(一)前兆表现相关问题
1. 出现哪些语言和吞咽相关的症状,可能是脑梗死前兆?
答:若出现舌根僵硬、说话不利索,喝水易呛、吃饭易噎,可能是脑梗死前兆,这是因脑梗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,影响了大脑皮层语言中枢。
2. 血压出现怎样的异常变化,需警惕脑梗死?成人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?
答:血压突然持续升至200/120mmHg以上,或骤降至80/50mmHg以下,可能是脑梗前兆;成人正常血压范围为90-140mmHg。
3. 哪种类型的头痛可能提示脑梗死?
答:突然发作且伴抽搐的头痛、近期头部外伤后伴昏迷或嗜睡的头痛、性质/部位/分布突然改变的头痛,以及咳嗽用力时加重的头痛,都可能是脑梗死前兆。
(二)发病表现相关问题
1. 身体出现哪些肢体相关症状,可能是脑梗死发作?
答:若一侧手脚突发无力、走路困难,或脸、手脚突发麻木、刺痛,可能是脑梗死发作。
2. 除了肢体症状,脑梗死发作还可能有哪些表现?
答:还可能出现说话不清楚(含糊或听不懂他人话)、视力问题(单眼/双眼看不清、视野缺损)、突发头晕或走路摇晃易摔倒等表现。
三、脑梗死不同阶段,治疗和康复方式有哪些?
(一)急性期治疗相关问题
1. 脑梗死发病后,什么时间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?常用的溶栓药物是什么?
答:发病3-4.5小时内可进行溶栓治疗,常用药物如rt-PA。
2. 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,有什么特殊治疗方式?治疗时间范围是多少?
答:大血管闭塞致脑梗,6-24小时内经评估可行取栓术,以恢复脑部血流。
3. 为预防血栓再形成,急性期可能会用哪些药物?需注意什么?
答:可能用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抗血小板,房颤患者可能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,使用抗凝药时需警惕出血风险。
(二)康复期治疗相关问题
1. 康复期做物理治疗,主要能解决什么问题?
答:物理治疗中的运动训练,可帮助恢复手脚功能。
2. 若脑梗死影响了语言或记忆力,康复期有针对性的训练吗?
答:有语言和认知训练,专门针对说话不清、记忆力下降的问题。
3. 中医方法能辅助康复吗?具体有哪些方式?
答:中医可辅助康复,常用针灸、推拿,能改善循环、缓解肌肉僵硬。
四、如何预防脑梗死?未患病和已患病者预防重点一样吗?
(一)一级预防(针对未患病者)相关问题
1. 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的人,控制指标到多少能降低脑梗风险?
答:高血压者需将血压控制在<140/90mmHg;高血脂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(LDL)控制在<2.6mmol/L;糖尿病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<7.0mmol/L。
2. 调整生活习惯对预防脑梗很重要,具体要做到哪些?
答:需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、过度劳累;戒烟限酒,将体重指数(BMI)保持在<24(BMI=体重(kg)÷身高(m)²);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游泳等。
(二)二级预防(针对已患病者)相关问题
1. 脑梗死患者长期服药,主要目的是什么?常用药物有哪些?
答:长期服药主要目的是降低复发风险,常用阿司匹林、他汀类药物。
2. 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,预防时需要额外注意什么?
答:房颤患者需规律服用抗凝药,以预防脑梗复发。
五、脑梗死患者饮食上要注意什么
答:需限制“三高一盐”食物,即高油(如大鱼大肉、外卖)、高糖(如甜点、蛋糕)、高盐腌制食物(如咸鱼、烟熏肉)。高油会升高胆固醇、甘油三酯,增加血栓风险;高糖中的反式脂肪酸会加速血管病变;高盐会导致钠滞留、血压升高,易使动脉斑块脱落致病。
2. 怎样吃才能保证营养均衡,维护血管健康?
答:需多吃蔬果(每日蔬菜300-500g、水果200-350g)、全谷物,适量摄入鱼、禽、豆、蛋、奶等优质蛋白。
六、脑梗死患者休息和活动该如何安排?
1. 每天需要保证多长时间睡眠?规律作息有什么作用?
答:每天需保证7-8小时睡眠,规律作息能让血管、神经得到修复。
2. 康复期什么时候开始活动比较合适?从哪些活动开始,要注意什么?
答:康复期建议发病1周内尽早启动活动,从床边坐起、慢走等轻量活动开始,逐渐增强强度,以促进功能恢复、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;需避免过度运动损伤肌肉。
提醒!若遇到舌根发硬、语言障碍、血压异常、剧烈头痛等前兆,或手脚无力等发病表现,一定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!早识别、早救治,才能更好守护脑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