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基孔肯雅热:从症状到预防的全面科普
截止2025年7月27日,广东省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4000例,国际疫情输入: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传播,病毒(印度洋流行株)通过伊蚊在本地形成传播链。
“基孔肯雅”——这个源自坦桑尼亚南部土语的词汇,意为“令人弯腰屈背”,生动描绘了这种疾病的典型特征。作为一种以发热、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,它已在全球多个地区造成流行,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对我们预防至关重要。
病原学与发病机制
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,直径约70nm,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,有包膜,包含3个结构蛋白和4个非结构蛋白,分为西非型、亚洲型、东/中/南非型3种基因型。
该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,对酸、热、脂溶剂、去污剂、漂白粉、酚、70%酒精和甲醛敏感。
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病毒直接侵犯,人被感染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约2天发病,发病后第1-2天是高病毒血症期,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;二是免疫机制,患者病后2-6天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浓度增高。
流行病学特征
- 传染源: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,发病后2-5天高滴度病毒血症,传染性较强;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;非洲绿猴、狒狒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非洲可作为宿主,目前印度暂未发现动物宿主。
- 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,在自然界通过人-蚊-人循环传播,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,且伊蚊一旦感染至死都带毒(30天)。
- 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,且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。
- 流行特征:地区分布上,主要在非洲、南亚和东南亚地区;人群分布无性别、职业和种族差异,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各年龄组均可发病,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;季节分布与媒介活动相关,主要在夏、秋季;在有伊蚊存在且密度合适、自然条件适宜时,病毒传入就可能引起流行或暴发。
临床表现
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2-12天,通常为3-7天。
急性期:会突然寒战发热,伴有头痛、恶心等症状,一般1-7天退热,部分患者3天后会再次轻微发热(双峰热);80%的患者在发病后2-5天出现皮疹,多在躯干、四肢伸展侧等部位,数天后消退,可伴有轻微脱屑;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、肿胀,多为游走性,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特点,还可伴有全身性肌痛。
- 恢复期:体温正常后,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,部分患者会持续数周至数月,甚至3年以上,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。
- 其他症状:部分患者有结膜充血、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,少数可出现肝功能损伤、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,偶有严重的致命性脑膜脑炎。
诊断与鉴别诊断
- 诊断依据:包括流行病学资料(生活在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,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)、临床表现(急性起病,发热为首发症状,病程2-5天出现皮疹,多个关节剧烈疼痛)以及实验室检查(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、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、检出病毒RNA、分离到病毒)。
- 诊断标准:疑似病例是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,或无流行病学史但有典型临床表现;确诊病例是在疑似诊断基础上具备实验室检查任一项者。
- 鉴别诊断:需与登革热、阿尼昂-尼昂病毒热、马亚罗热、传染性红斑等疾病相鉴别,其中与登革热传播媒介和流行区域相似,临床表现类似,但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,关节痛更明显且持续时间长,出血倾向较轻,具体鉴别需靠实验室特异性检测。
治疗与预防
- 治疗: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,主要为对症处理,包括一般处理(卧床休息、防蚊隔离)、发热处理(物理或药物降温)、关节止痛(使用镇痛药物,必要时康复治疗)、脑膜脑炎治疗(使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压)。出院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,隔离期已满(病程大于7天)。
- 预防:主要从三方面入手,一是隔离传染源,就地治疗,防蚊隔离,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;二是切断传播途径,病室配备防蚊设备,消灭蚊虫和清除孳生地;三是保护易感人群,目前暂无疫苗,需做好防蚊措施。
基孔肯雅热虽来势汹汹,但只要我们了解它、做好预防和应对,就能有效降低其带来的影响。在日常生活中,做好防蚊措施,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,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举措。